交易> 正文

看《奥本海默》之前,先了解奥本海默其人

时间: 2023-08-29 07:54:31 来源: 澎湃新闻

在亲眼看到《奥本海默》之前,我们谁也想不出来电影会被诺兰拍成什么样,所以,这篇关于奥本海默的文章很可能跟电影《奥本海默》没啥关系。

《奥本海默》海报


【资料图】

在电影史上,能够名垂影史的顶级人物传记片,传主本人未必顶级;甚至可以倒过来说,只有选择非顶级历史人物作传主,才有可能打造出顶级的影片。

比如大名鼎鼎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毫无疑问,这是英国导演大卫·里恩百炼成钢的一部影片,影史上的巅峰之作,直接影响了斯皮尔伯格等后来的一大批大导演。但要冷不丁问一句,这个阿拉伯的劳伦斯是谁呀?可能很多人会脑子一蒙。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很重要吗?其实也不然。我相信99%的人都是通过《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电影才知道这个人的。

假如说,同样还是大卫·里恩当导演,用同样的镜头语言,同样的表现手法,拍一部《法兰西的拿破仑》,会在影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吗?恐怕未必,因为传主太有名了。每个人都知道拿破仑,而且,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很了解拿破仑,这样一来,评价电影的心态就不一样了。嗯……我觉得哪里哪里拍的好像还差了那么一点点……

所以说,绝对客观的评判,在艺术领域是不存在的。若不是诺兰拍了这么一部《奥本海默》,奥本海默这个名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吸引眼球。当然,以顶级历史人物作传主的顶级电影也不是没有,我们不杠。

《奥本海默》剧照

目前放出来的两支《奥本海默》的预告片在内容上差不太多,都是以一种“后见之明”的视角,把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这件事讲得充满戏剧性,把原子弹这东西说得足够惊心动魄。这两支预告片是影片的官宣手段还是诺兰的本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倘若整部影片在内容上仅限于此,那除了视听震撼以外,倒也未必能有多大想象空间。毕竟,关于原子弹的是是非非已经被说得太多了,很难相信,到2023年,到诺兰手里,仅就原子弹这事儿还能再讲出什么新意来。

翻遍奥本海默年轻时的经历,好像此君和所有天才一样异于常人,又和所有天才一样大同小异。比如说,他天资聪慧,兴趣广泛,成绩优异、博学多才、性情孤傲等等,好像都属于天才的标配。把这样的人放在寻常人堆里面自然是格外耀眼,但20世纪上半叶本就是一个物理学家风起云涌的时代。奥本海默身上的这些特征,和同时代的海森堡、薛定谔、泡利、狄拉克等同辈物理学家相比,并未见出其右。而这里面很多物理学家在二战中的经历,和奥本海默相比也更具戏剧性。比如帮纳粹搞过原子弹的海森堡,比如热衷于搞婚外恋的薛定谔……

让奥本海默和其他天才有那么点不一样的是,这位天才似乎有点过度敏感和人格障碍,可能有点像《美丽心灵》里的纳什。《美丽心灵》这部电影也符合咱们开头说的规律,纳什本人未必是最顶级的数学家,但他同时患有精神分裂症,于是这个题材特别适合被“好莱坞”一下,被改造成一个非常非常好莱坞的、关于爱与拯救的故事。

1925年,年仅21岁的奥本海默赴英国留学,学习实验物理。那个时候的美国还远不是一个可以做科研的地方,像奥本海默这样一位在美国本土诞生的天才,学到一定程度也只能到欧洲去接着学。然而,在这里,他遇到了我们中学物理课本上的两位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并受到连续打击,以至于出现精神崩溃。

奥本海默本尊

在英国,奥本海默先是想要求学于卢瑟福(是的,就是物理课本上那个发现了原子核的卢瑟福)。卢瑟福看了一眼奥本海默的成绩单,觉得他绩点太低,没要。无奈之下,奥本海默又去投奔汤姆逊(是的,就是物理课本上那个发现了电子的汤姆逊),结果汤姆逊交给他的实验他又没做好,惹得汤姆逊对他直皱眉。

一连串的打击——在我们非天才的普通人看,这些事儿也许都不算是个事儿,但在天才看可能就不一样了——让奥本海默陷入绝望、焦虑,直到精神崩溃和重度抑郁。

在英国求学期间,他曾莫名其妙地殴打朋友,有一次甚至把浸过毒液的苹果放在导师的书桌上,幸好导师没吃,否则奥本海默可能要在监狱里呆一辈子。后来,奥本海默转学去了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在这里呆了九个月,精神逐渐恢复正常,发表了几篇优秀的研究论文,并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1927年,奥本海默博士毕业回到美国(我也不知道他这学是咋上的,两年就博士毕业了)。1929年夏天,他成了伯克利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时年25岁(这样的职称晋升搁现在是不大可能的)。1937年,奥本海默的父亲去世,留给奥本海默20万美元的遗产,让他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如果没有后来的曼哈顿计划,奥本海默很可能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奥本海默教授

前面之所以说《奥本海默》的预告片是一种“后见之明”的视角,是因为,片中关于原子弹决定全人类命运的说法,大体不错,但终归是一种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和历史的真实性之间是有差别的。电影得强化戏剧性才好看,而真实的历史永远离不开这四个字——“稀里糊涂”。

话说,在爱因斯坦提出那个神级公式E=MC²之后,便曾有记者问他,既然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那我们可不可以消耗点质量用来制造能量呢?爱因斯坦说,这就好比在黑夜里开枪打天上的鸟,可是天上根本就没有几只鸟。爱因斯坦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原子的大部分都是“空”的,原子的质量基本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非常非常小,很难像砸核桃一样精准地砸中它并把它砸开。但是很快,链式反应的发现,给砸核桃这事儿提供了很大的希望。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都开始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着手研究“核裂变”这一前沿领域。

假如当时的人真的能像我们后人看历史一样看得这么清楚,那么,《奥本海默》预告片里的逻辑就全都是对的。什么敦刻尔克啊什么诺曼底啊,都别折腾了,飞机坦克大炮军舰也都别造了,各国都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造原子弹这一件事上,谁先一步把原子弹造出来扔到对方国土上,谁就是战争的获胜者,战争就结束了。但是,这显然违反了前面说的历史的“稀里糊涂”原则。尤其是科研探索这事儿,要多没谱有多没谱,搞不成才是大概率。

在当时开始搞核试验的这几个国家里,日本啥也没搞出来;德国这边的“铀俱乐部”有海森堡挂帅,但一样也是啥也没搞出来。这件事后世众说纷纭,有说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是因为海森堡算错了临界质量什么的,真假不得而知。但毕竟德国在这件事上只投入了两百万马克,相对于科研探索的不确定性,这点钱纵有十个海森堡也未必能把原子弹给造出来。所以不是德国为什么没造出原子弹的问题,而是它造不出来才更合理。

英国这边,先是故意起了一个叫“合金管材工程”这么LOW的一个名字来掩人耳目,搞来搞去也是不行,后来和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合并了。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负责研制原子弹,并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建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其预算为20亿美元,员工总数达10万人。曼哈顿计划的军方负责人格罗夫斯将军曾这样评价奥本海默:

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能够召集一大群同样优秀的科学家为之工作;由于他的知识面异常宽广,他能知晓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并给出恰当的判断;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会驱使自己和他人竭尽全力地工作,赶在纳粹之前造出原子弹。

种种迹象表明,奥本海默是一个很drama的人,这很可能也是他吸引了诺兰的主要原因。1945年7月16日,当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沉闷的爆炸声响起,爆炸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以及巨大的破坏力让奥本海默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据说,他当时用梵语反复念着古印度名诗《罗摩衍那》中的一段,

“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毁灭者。”

其实……原子弹也不是你一个人造出来的啊……

美剧《曼哈顿计划》海报,剧中有奥本海默惊鸿一瞥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主要是为了跟德国抢跑,但是,按照前面说的“稀里糊涂”原则,等原子弹造出来的时候德国已经投降了,于是有了后面发生在广岛和长崎的事。战争结束,曼哈顿计划也随着这两颗原子弹的投放公之于世,奥本海默成了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在对待原子弹的态度上,奥本海默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核弹的巨大杀伤力让他深感不安,他希望能对使用核武器作出限制。他曾与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会面。当奥本海默说感到手上沾满鲜血时,杜鲁门勃然大怒,回怼道:血在我手上,让我操心吧。会面不欢而散。但另一方面,奥本海默他自己又说过,“一个科学家不能因为担心人类会利用他的发现作恶而拒绝推进科学”。

1948年,奥本海默应邀担任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一时间风光无限。正是在这里,奥院长看到了年轻时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散步、一起学习的美好画面,称赞道这是我们普林斯顿最美的风景。也是在这一时期,奥本海默被尊为 “原子弹之父”,他的照片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时代》杂志封面上的奥本海默

然而,这位“原子弹之父”的人生巅峰时刻并没有持续多久。二战结束后,一位臭名昭著的议员麦卡锡开始在美国呼风唤雨。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此人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波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爱因斯坦、卓别林等人都受到这场政治运动的迫害。在这场浩劫中,奥本海默受到了极大的牵连。奥本海默被指控是美共成员,以及在曼哈顿计划期间对美国不忠。长达四周的听证会让奥本海默在精神上也备受打击。

当问到奥本海默是否具有安全危险时,奥本海默的同事,日后被称为“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泰勒或者因为嫉才妒能,或是出于私人恩怨,说了极不应该说的话:

“从很多场合,奥本海默博士的行动——我这里指的是他已做过的事——使我非常难以理解。我在很多问题上与他的看法不一致,他的许多行动让我感到迷惑和难以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希望看到对这个国家生命攸关的事业掌握在我更了解,因而也更信任的人手中。”

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氢弹之父”害了“原子弹之父”的故事。

“氢弹之父”泰勒

这次听证会彻底摧毁了奥本海默。他几乎是一夜白头,再度陷入精神崩溃。从此以后奥本海默本人性情大变,变得抑郁消沉郁郁寡欢,再也没有恢复当年风光。

1963年,肯尼迪总统原定要亲自向奥本海默颁发费米奖,但由于肯尼迪遇刺身亡,由约翰逊总统代为颁发。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死于喉癌,享年62岁。2006年12月,奥本海默被美国的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8名。

最后说两句关于原子弹的话。尽管奥本海默曾一度懊悔自己制造出了原子弹,尽管当年有爱因斯坦、玻尔等一大批的科学家呼吁和平使用原子能,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从二战结束到现在,原子弹非但没有毁灭人类,反而开启了人类的威慑纪元,慑止了“三战”……那么,原子弹这东西,究竟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还是人类和平的缔造者呢?

《奥本海默》剧照

关键词: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